夏日的阳光虽带来温暖,却也让不少人陷入“见光就痒”的困扰——暴露在日光下的皮肤泛红、起疹,甚至出现水疱,这可能是光敏性皮炎在作祟。光敏性皮炎并非单纯“晒伤”,而是皮肤对紫外线或可见光中的特定波段过度敏感,引发免疫反应。除了减少日晒时长,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,才能让皮肤安稳度过“光敏感期”。
光敏性皮炎的“触发密码”常藏在日常细节中。某些食物(如柑橘类水果、芹菜、苋菜)和药物(如抗生素、降压药)可能含有光敏性成分,食用或服用后短时间内暴露在阳光下,会大幅增加皮肤敏感风险。建议日晒前1-2小时避免摄入这类食物,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,标注“需避光”的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时间。 物理遮挡是抵御光线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比起防晒霜,宽檐帽、防晒口罩、UPF50+的防晒衣等硬防晒工具能直接阻隔95%以上的紫外线,尤其适合面部、颈部等敏感部位。选择防晒衣物时,可优先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或冰丝材质,避免闷热引发皮肤不适;佩戴墨镜时,需确认标签标注“100%防UVA/UVB”,保护眼周脆弱皮肤。 防晒霜的使用需“量足+及时补涂”。日常通勤建议选择SPF30以上、PA+++的广谱防晒产品,户外活动则需提升至SPF50+、PA++++,并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涂抹时需覆盖所有暴露部位,包括耳后、脚背等易忽略区域,用量以“一元硬币大小”为参考。若皮肤已出现轻微泛红或瘙痒,应立即停止日晒,用冷水湿敷降温,避免抓挠或用热水烫洗。 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光敏性皮炎的防护需“内外兼修”:外避强光、内调饮食,同时关注皮肤状态变化。若皮疹范围扩大、伴随疼痛或发热,需及时调整防护策略,避免症状加重。科学防护,才能让皮肤与阳光“和平共处”。为节省您的手机流量,文章内容简短,
有任何疑问可点击咨询与医生在线交流。